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依据,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党史思政元素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培育存在认知困境、育人困境和实践困境,厘清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逻辑理路,探究培养路径和实践指向,有助于培育大学生“脚踏实地”“奉献社会”“胸怀天下”的就业观。 关键词: 就业观培育 逻辑理路 思政元素 融入机制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当今时代,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毕业人数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观,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价值引领,引导高校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就业。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困境,合理利用优秀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和外延。 一、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三重困境 (一)认知困境:就业认知偏差现象凸显 就业观是人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所秉承的价值观和态度,具体表现为就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态度等。积极正确的就业观是顺利就业、尽早就业,实现人生理想的理论基石,消极错误的就业观往往容易阻滞就业路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受经济环境、就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认知局限化。网络信息时代短平快的传播模式为大学生带来“快餐式”的就业信息,而大学生在快速接收各类就业信息的同时,往往缺乏辨伪存真、去粗求精的能力,导致对职业的片面化理解、认知存在局限。例如:看到抖音直播月入百万的新闻,会有“就业赚钱轻而易举”的错觉,从而放弃脚踏实地的努力;二是就业目标理想化。多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从未涉足职场,仅凭一腔热情和个人喜好制定就业目标,一味地追求高薪、稳定、轻松的理想化职业,而忽略了现实的客观因素。当理想化的职业目标难以达成的时候,容易出现“慢就业”“懒就业”或不就业的消极情绪;三是就业理想功利化。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堂调研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要素是“工资高和工作稳定”,很少人会关注职业的社会贡献度。“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此时也略显苍白;四是创业行为简单化。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大势所趋,是国家政策所向,但一定是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具备充足的创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少大学生在“三创”教育的号召下、在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熏陶下草率地认为自身的创业条件已经成熟,从而盲目地投身到大学生创业队伍中去,最后落个就业、创业“两头空”。 (二)能力困境:培育体系模式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困境,暴露出当前的能力困境:一是就业创业课程思政作用发挥薄弱,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在就业认知、价值引领、创业引导等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尚不完善,加上部分教师不重视就业创业课程的思政功能,导致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未能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树立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就业价值观。二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培养模式单一,高校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跳过实践、实训、实习来谈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成了“空中楼阁”。三是师资力量缺乏,高校职业指导师资组成人员通常为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行政人员,未能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精准指导。 (三)实践困境:与就业市场脱节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源头不是缺乏岗位,而是缺乏胜任岗位的能力,是人职匹配的问题。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和特色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匹配岗位需求的毕业生。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由于综合素质能力欠缺、专业技能不扎实、择业观不正确而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二、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逻辑理路 优秀的思政元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如以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代表的党史思政元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斗争创造的精神动力和力量之源。探索思政元素所蕴含的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与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所追求的价值态度极其契合,对大学生就业观培育具有重要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涵养理论认识,内化为“向上、向善、向尚”的职业认知 优秀的思政元素是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营养剂”,为大学生进行正确职业认知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例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经选择便不曾放弃的真理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根本精神动力[1];“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担当作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这是马克思职业观的鲜明立场,能够帮助大学生拨开迷雾,走出职业认知困境,奠定“向上、向善、向尚”的职业认知。 (二)涵养奋斗激情,转化为“敢为、敢担、敢闯”的职业实践 优秀的思政元素是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催化剂,为大学生始终保有奋斗激情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撑。例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惧艰难的革命作风、奋勇拼搏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映射在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上,表现为敢于直面困难挑战,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一切。例如:新时代“樵夫”廖俊波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张桂梅,他们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敢为、敢担、敢闯”的奋斗精神。 (三)涵养人生理想,深化为“为党、为国、为民”的职业追求 优秀的思政元素是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升华剂”,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供了根本宗旨。例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深刻地认识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获得人民的支持,从而不断发展壮大。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他大学毕业就投身导弹研制事业,隐姓埋名60余载,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这是他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最好诠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也都会面临着各种考验、诱惑和挑战,要避开权钱的利诱、犯罪的陷阱,就要牢牢树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职业理想和“为党、为国、为民”的职业追求。 三、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的融入机制和实践指向 2021年8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指出,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高校是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引导的主要力量,在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上要善于把握特色,立足实际,深入挖掘优秀思政元素,探究融入机制和实践指向,突出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大思政教育,以期健全完善大学生就业观培育工作体系。 (一)融入就业创业课堂,培育“脚踏实地”的就业态度 越是志存高远,越需要脚踏实地,部分大学生满腔热情、好高骛远,未能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败兴而归、一无所获。将思政元素、真理实践融入就业创业课堂,让学生领悟真理魅力,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1. 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一是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既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本真效果,又要善于融入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课程目标的态度层面明确阐述通过课程教学树立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挖掘优秀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职业认知与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养成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启发作用。二是坚持教师职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双向提升。既要重视教师授课能力的提升,又要注重其思政素养的强化,这是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2023年,教育部印发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不仅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升到国赛级别,还增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道,充分体现国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实施效果,以及对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这就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既要具备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又要具备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就业观念引导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将各类优秀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仅仅是课程育人的一个缩影,只有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特别是善于发现并合理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课程育人的功能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2. 融入“三创”教育课堂。 “三创”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传授创新创业创造知识、培养创新创业创造意识、锻炼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等,以第一课堂的形式播下“三创”的种子,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观念。不同于就创实践课堂,“三创”教育主要起到的是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的作用,传授理论和政策法规,引导思想和观念。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是一次最伟大的创业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不断诞生发展壮大。所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史的集中概括,具有强大教育意义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大学生“三创”教育课堂,结合党百年创业史的生动史实和丰富史料启发“三创”意识、激发“三创”热情、深埋“三创”种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做好就业创业的准备。 (二)融入就业创业实践,培育“奉献社会”的就业追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和锻炼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就业观塑造的重要场域。将优秀思政元素融入就业创业实践场域,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融入赛事活动平台,高校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和“互联网+红旅赛道”等赛事活动平台将为国为民、奉献社会的思政元素和价值意蕴融入赛事活动组织指导思想中去,寓教于赛、寓教于乐,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融入社会实践,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扬帆计划”、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传承优秀革命文化的职场体验主题活动,通过一篇征文、一份报告、一个故事等实践成果展示激发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追求;三是融入见习实习就业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融入到大学生专业见习、实训实习和就业实践中,通过科技小院、“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等鼓励学生放飞青春梦想,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四是融入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应该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充分开展服务育人工作,将思政元素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片、音视频、短视频、动画等,在校园招聘会、就业宣讲会、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等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敢拼敢闯、勇于担当,激发大学生的奉献服务意识和艰苦奋斗品格。 (三)融入“大思政”格局,培育“家国情怀”的就业理想 高校“大思政”格局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拓展、载体进一步丰富[3]。思政元素结合大学生就业观培育工作应该牢牢抓住“大思政”格局,打开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在常规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外,主动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上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培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有家国情怀的就业观。一是寻求教育合力。大思政格局教育的组织者不仅是思政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还应该是学校各级党政班子、行政工作人员、专业老师和学生自己,实现教育的合理,充分调动内生动力,发挥教育实效;二是坚守“网络思政”教育阵地。要牢牢守住网络思政的坚强阵地,将理想信念教育同就业宣传、就业活动等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短文等形式,通过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展有效宣传;三是丰富教育载体。除了就业创业课堂和实践教育载体外,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等载体开展融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励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奉献意识,树立崇高就业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巧,夏勇.论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大学生职业观的逻辑理路[J].科教导刊,2023(20):89-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解海.“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2(9):3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