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中国武术各个时期的武术技术及文化内涵,找出变迁规律,得出中国武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变迁规律,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建议。中国武术技术变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系统性和延续性的特点,从单一的实用性特征发展到表演性、文化性、体育性等多样性特征。如今,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中国武术技术朝着娱乐性、表演性、健身性、修身性、体育性等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将以新的特征功能来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武术技术 变迁 文化内涵 武术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和提升国际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1]。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出现了日渐式微的态势。回归武术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武术如同正在走向“失去灵魂的卓越”[2]。 武术技术是武术的基本属性,也是武术的传承载体,技术的形成、发展、载录、传播和传承可作为武术最基本的内容和武术文化延伸的依托点。本研究通过梳理武术技术的变迁历程及其文化内涵,探究中国武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变迁规律,主要采用邱丕相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的历史年表。 1 原始社会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在原始的莽莽荒原中,在人少兽多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学会了使用木质、石质、骨质工具,并逐渐形成跳跃、闪躲、拳打、脚踢等徒手动作以及击、刺、砸、砍、射等器械动作的搏斗技能。人类取得人兽斗争的优势地位后,原始人之间便开始为争夺食物、领地和配偶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并逐渐演变为原始部落和氏族之间的战争,人类的搏斗技能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之后通过武舞进而得以升华,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原始人在成功狩猎或部落战争胜利之后,会在熊熊的篝火旁手舞足蹈地庆祝,表演自己在搏斗过程中的巧妙动作,为提高搏斗技能进行演练,这些都是原始形式的武舞。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还制造出了青铜兵器,并掌握了使用青铜兵器的方法,用于搏斗,这些原始形式的搏斗技能就是武术技术的最初形式,虽然算不上真正的武术技术,但却是武术技术的萌芽,为后来武术技术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2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指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期战争频繁,青铜兵器随着历史的演变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武舞”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训练手段。夏朝出现了以武术为主的教育机构,到周代,射、御、习舞被列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西周时期的射礼也是社会活动之一。 2.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原始的石、骨、木制兵器向青铜兵器转化,青铜器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武器的变化和发展。随着青铜业的发展,有了长兵、短兵、远射程、防御武器之分。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这时的青铜器也逐渐得到改良和发展,相应地在使用这些器械的技术上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组合得更加合理,训练内容也与之相适应。田猎和武舞成为武技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和驭马驾车技术;武舞是将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进行训练),远射和长兵格斗技术是战争中的主要技能。在学校教育方面,射、御、武舞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2.1.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度,建立了夏朝。夏朝的武术技术动作主要有击刺、手搏、手格、股肱等,当时的射箭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并且还出现了以武术为主的教育机构,例如,“序”“校”等。 2.1.2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771年) 商周时期的兵器主要有铜矛、铜戈、铜戟、铜盾、铜刀、铜剑等,兵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剑的出现,使得武术技术向复杂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虽然当时的技术比较简单,只有劈、刺、勾、抹等,但还是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时,在射箭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射礼”,这说明射箭已向体系化方向发展,并且在周代,射、御、习舞干戈被列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2.2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此时期,铜矿的开采和矿石的冶炼达到空前规模,并逐渐开始步入铁器时代,出现了铁制兵器,兵器的种类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并且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车战向步骑战过渡,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也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武术技术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战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铁兵器,主要有剑、刀、枪、戟、矛等,其中,铁剑最为盛行,铁剑质地坚韧,非常锋利,长度有所增加,以此推动剑术的发展。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步战成为当时的主要战法,促进了短兵器战斗技术的发展,步兵的近战格斗也促进了赤手空拳的肉搏技术。当时极为盛行佩剑与论剑之风,击剑活动得到普及,涌现出越女、庄子等击剑高手,剑术理论也得到发展,如,《庄子·说剑》《越女论剑》等。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名剑: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等。当时还运用“角试”的比武形式选拔英雄豪杰充实到军队当中。武术的体育性质逐渐被人们认识,武术在民间开始广泛流传。此时的武术已有了“相搏”和“斗剑”的比赛雏形,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技性和娱乐性,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3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秦汉三国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发展上升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相对安逸,这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1 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国灭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虽然秦朝统治者在民间实行了禁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军队中的习武活动仍蓬勃发展,如,出现了一种娱乐活动,即“角抵戏”。“角抵戏”是一种以摔跤、拳斗为基础,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当时“角抵”的竞技性很强,有时还有裁判,已具有明显的中国本土体育性质。当时的武术技术朝着徒手对抗的方向发展。 3.2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代,在长达百年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朝对军事的依赖直接促使军队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繁荣鼎盛,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代,刀逐渐代替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成为军中的主要短兵器,促进了刀术的发展。剑在战场上的地位下降后,反而在民间得到极大发展,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盛行,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剑术家以及剑术理论,并形成了不同的剑术流派。汉代也是我国拳术大发展的时期,不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还出现了有关拳术的著作。汉代还出现了具有观赏性很强的象形舞,如,沐猴舞、六禽戏、五禽戏等。射箭在当时的战争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射箭技术也在发展。从项庄舞剑的典故可以看出武术技术套路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武术技术理论著作已频频出现,并有了“武艺”这个名称,此时,武术开始东传日本。 3.3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三国时期战争十分频繁,给诸家武艺营造了施展的天地,手搏、击剑、刀术、射箭等武术技术在汉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刀在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后,在军队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刀术随着刀型的变化和战争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得到更新,而剑则在民间也得到了集大成发展,剑术理论不断涌出,剑术套路和对练形式不断丰富,剑术的技击性仍保持着核心地位,其它的武术技术在此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4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各民族融合发展,民族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武术有了较大发展。在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南北方武术技术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武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府兵制的实行也极大地推动了武术技术的发展。军队中矛、矟等兵器的加长变重,对运用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武术已经具有技击、表演和健身等多种功能,中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还出现一些武术程式,拳术套路雏形已经出现,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武术的“谱”,口诀要术、秘法、图像等,其专著性及其要素趋于完备。武术与佛教和道教的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武术”一词的出现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贡献,同时,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少林寺也在这时建立了。 5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隋朝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了中国,并且在社会发展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大繁荣时期,有空前繁荣的经济和绚丽多彩的文化。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技术随着武举制度的建立而向制度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除武举制外,唐朝还制定了各种奖励武艺的办法,这也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枪在当时已成为阵战的主要兵器,同时,棍、刀也是军队的普遍装备。剑在退出军事舞台之后转向民间,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不管是侠客还是文人雅士都喜欢击剑,剑在当时具有健身、娱乐、表演、自卫等多种功能,佩剑习俗依然流行,同时,击剑技术在当时也得到了大发展,理论著作越来越多,并且当时的舞剑还加了音乐伴奏。盛唐时期出现尚武任侠之风,文化与武术相结合,大量描写武术的唐诗出现。随着唐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武术得到了外来文化的浸润,传统武术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促进了地域武术间的交流与发展。武术在吸取戏曲、舞蹈演练技巧和手、眼、身法、步法等表现形式后,其套路的演练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效果更佳。当时的武舞因融合了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少林武术在当时也开始发展,武术向外传播也逐渐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