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西式剧场 19 世纪后半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冲突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那些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在中国的殖民地兴建剧场,于是,西方的剧场被直接移植到中国。 (一)背景 19 世纪末,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冲突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西方人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殖民地兴建剧场成为一件自然的事。由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娱乐生活,因此剧院设计是直接将西方的剧场移植过来。另外,这些剧场由于财力和设计水平所限,并没有体现出当时西方第一流的剧场水准,尽管如此,西式剧场的到来,使中国剧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最早的西式剧场——澳门岗顶剧院 在殖民地时期,葡萄牙人为了把自己的文化带入澳门,在澳门兴建了当时中国第一个西式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现在剧院被俗称为“岗顶剧院”。 现在,岗顶剧院的周围分别是东面的圣奥斯定教堂,西面的圣若瑟修道院,北面的河东图书馆,与这些宗教、文化设施一道,形成了一个特别的区域。 从1857 年开始兴建,到1868 年最终建成,耗时十年有余。1963 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对此建筑作了一些改进设计。2001 年内部进行了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建筑的主体。 整个建筑长41.5 米,宽22 米,剧场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观众厅部分有池座和楼座,最早的座椅是不固定,使用灵活,后来改建时变成了固定座椅。观众厅的平面形状约呈圆形,楼座呈现月牙形。观众厅的前面布置了前厅,两侧的休息廊直通二层楼座。舞台的主台接近于正方形,台口部分有很小的台唇,主舞台台下几乎没有任何舞台机械,但是舞台的台面倾斜设计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种做法在欧洲的许多古典剧院中都可以看到,比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就是这样设计的。 二、大剧院时代的剧场 (一)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剧场设计风潮 1994 年,上海大剧院在世界范围公开征集方案的做法标志着中国剧院设计引入外国设计的风潮,但由于境外设计的数个剧场实践并不十分成功,而且都经过国内的剧场专家重新改建方能正常使用,对剧场功能功能性问题的忽视,使剧场普遍的被当成一个城市的标志后,意味着剧场的实际功能相对下降,而形式的重要性则大幅上升,这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大规模的剧场建设并不是完全因为国内戏剧演出市场的需要,而是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需要,以此表明城市功能完善。更复杂的是,这一类建筑往往与政绩工程挂钩,剧场问题因此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但是,当设计的机制选择了外国的,而选择的机制则遵循国内的,我们发现那些本来在西方设计建筑时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到中国后就变形了,为了适应中国的建筑市场,国外的建筑师们在我国剧院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夸张、虚假、非理性的做法,而这些做法又往往借助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牵强地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挂钩。相反,那些仍然遵循理性的西方建筑师,在目前的选择机制下,难免会被淘汰,这样无疑是鼓励了一种不正常的设计方式。 以上所列出的剧院都是我国目前规模、重要性均占据前列的剧场,可以看出,在目前各地重要的剧场设计中,引入外国设计已经成为风潮,国内建筑师能够占据是多是一些重要性相对低的剧场。 (二)剧场的工艺设计问题 剧场的工艺,其实就是设计顾问从剧场策划阶段开始直至剧场设计,建成后的一系列阶段内提供剧场技术支持。目前我国的剧场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顾此失彼:比如在某个剧场设计中,如果声学的人员比较强势,那么这个剧场的各类声学设施就会占据最有利的位置,而舞台灯光设施的位置就会比较差。反之,如果灯光设计的人员比较强势,面光、耳光等设施一定会占据好位置,扬声器等位置就会差一些。 因此,如果由剧院顾问出面协调,根据不同的剧场演出类型,对这些不同的专业要求,提出优先顺序,就能够避免无谓的矛盾,最大程度上满足剧场的功能要求。 剧场设计顾问涉及的技术领域有:剧场的功能流程设计、舞台机械设计、舞台灯光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包括电声设计)。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剧场设计只有在这样一些相关专业的配合下,才能够获得成功。就目前国内剧场设计而言,剧场工艺设计一直是弱项,长期被忽视。由建筑师包办剧场工艺设计的情况一直没有太大改变,结果必然导致剧场设计出现诸多问题。除技术问题外,剧场设计顾问还应该对剧场运营问题提出建议,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制定设计任务书,确定剧场的性质和功能配置。 理想的剧场设计顾问,应该参与剧场设计的全过程。包括: 1. 剧场设计可行性研究阶段; 2. 方案设计阶段; 3. 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 4. 工程完工后的设备调试阶段。 三、中国现代剧场的建筑声学设计发展 (一)可调声学的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在剧场声学研究中,业内普遍认为,混响时间不是唯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影响厅堂音质。早期反射声被广泛接受,声学界已普遍认同它对于音质的重要性。在听众接收到直达声后50毫秒内的反射声,是可以接受的,有效的早期反射声,而且这部分反射声还能够增强直达声的强度。人们逐渐意识到,侧面反射声对于听众感受到声音的亲切感和围绕感更具有作用。此外,还有稳态声和脉冲声的差异也被提出来了。 现在剧场的多功能主要就是开会、戏剧演出、开音乐会(加反声罩)。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城市曾建造一些多功能性质的剧场,用于开会、集会、作报告的机会更多一些。因此针对这类剧场,在声学设计上应该偏向于清晰度高一些的做法,此时使用电声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过度依赖电声,对于演员来说是降低了要求,对于观众来说是降低了欣赏水平。但是以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演员基本功不足的状况,如果不使用电声辅助,又不能达到较好的声学效果。因此,只是在个别重要的国家级的演出场所,采用专用的厅堂设计。 (二)剧场声学适应性 在我国最近兴建的大剧院中,国家大剧院是按照专业性剧场的思路进行设计的。这种剧场组合模式来源于西方的表演艺术中心或文化中心,也是早期专用剧场观念在剧场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现在各地兴建的一大批大剧院,与国家大剧院的模式相比,有了悄然的变化,现在趋向于一大一小的组合模式。即一个大剧场,加上一个音罩以及可调混响,可以演出包括音乐在内的多种类型节目;一个小剧场,类似于黑匣子,可以演出话剧、戏剧、实验剧,甚至时装表演。一大一小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演出状况。很多城市里,演出市场相当清淡,尤其是专门的音乐会(如交响乐)。 无论哪一种解决多功能剧场的方法,除了声学设计所达到的标准外,经济的可行性,技术的可操作性是重要的前提。尤其是经济问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