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汉建立之际的将军号 建武元年( 25) 六月己未( 廿二,8. 5) ,刘秀即皇帝位。“是月,赤眉立刘盆子为天子。甲子( 廿七,8. 10) ,前将军邓禹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③按前将军是西汉时期比较常见的高位阶将军,① 前将军邓禹是东汉政权建立之际地位仅次于刘秀的最高层级将领,前将军名号之重可见一斑。 《后汉书·邓禹传》: 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衅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沈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乃拜为前将军,持节,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令自选偏裨以下可与俱者。于是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讠斤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而西。② 这一记载显示,光武帝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前夕即任命邓禹为前将军,令其率军西入关进行征讨,以便进一步扩大地盘,邓禹部下除一位军师和三位祭酒外,还有六位将军,其军号分别为积弩将军、骁骑将军、车骑将军、建威将军、赤眉将军、军师将军。其中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地位最高的将军号之一,不少重臣、外戚都曾担任其职,③ 汉武帝时期李广为骁骑将军,④ 建威将军在西汉元帝之后曾两度设置,⑤ 积弩将军见于王莽居摄镇压翟义反抗时,⑥ 赤眉、军师将军则为新设将军号。积弩、骁骑、车骑将军均当以其所统兵种命名,建威将军是以褒义词命名,赤眉、军师将军则以军事任务命名,邓禹西入关的目的就是为了征讨赤眉军。车骑将军是西汉较为常设且地位极高的将军号,位居前将军之上,而这时却为前将军邓禹部下所任,此乃东汉建政之际特殊政治军事局势下的新变化。 《续汉书·百官志一》: “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⑦ 按吴汉、景丹皆为东汉初年光武帝最为倚重的亲信将领。光武帝称帝之初,便立即任命了包括邓禹、吴汉、景丹在内的最高官僚班子,任命日期及具体名单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秋七月辛未( 初五,8. 17) ,拜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丁丑( 十一,8. 23) ,以野王令王梁为大司空。壬午( 十六,8. 28) ,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⑧ 由此可见,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及骠骑大将军、建威大将军、虎牙大将军、建义大将军、大将军诸职属于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统治集团中地位最高的官职,其中以武官人数居多。在诸大将军中,以骠骑大将军最尊,这从其任命情况也可看出端倪。《后汉书·景丹传》: 世祖即位,以谶文用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⑨ 众咸不悦。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唯吴汉及丹。帝曰: “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乃以吴汉为大司马,而拜丹为骠骑大将军。瑏瑠 西汉时期,“大将军”之外可加“大”的将军名号只有骠骑大将军,并且未见到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同时并置的情况。而光武帝在称帝之初便同时任命了五位“大”将军,此与西汉制度显然有很大不同。这是反莽斗争中制度变化的结果,也是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在制度上的反映。新生的东汉政权,其统治的重中之重并非治国安民,当务之急乃是与众多割据势力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并迅速实现军事优势,从而最终统一全国。将军之职“掌征伐背叛”,① 其发挥作用正当其时。按西汉宣帝及新莽时曾设置过虎牙将军,② 西汉元帝及王莽居摄时曾设建威将军,③ 但虎牙大将军、建威大将军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建义将军此前从未见过,而建义大将军更是首次设置。上引《景丹传》的记载还显示,在刘秀称帝之际,其阵营设有前将军、大将军、偏将军、中坚将军等将军号,且大将军、偏将军均不止一员。④ 考察史书记载,新生的东汉政权的将军号并不止以上所列。《后汉书》卷二二后论云: “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故依其本弟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兹将这三十二位功臣的具体名单列表如下: ⑤ 具体而言,三十二位功臣中任至中央公卿者十人( 太傅、大司空各二人,大司马及执金吾、太常、卫尉、城门校尉、左曹各一人) ,京师行政长官河南尹一人,地方行政长官郡太守六人( 中山、琅邪、上谷、信都、豫章、东郡太守各一人) ,而将军则多达十五人( 骠骑大将军二人,建威、建义、虎牙、横野、征南、征西诸大将军及骠骑、左、右、骁骑、积弩、征虏、捕虏诸将军各一人) 。 十五位佐命功臣所担任的这十四个将军号,无疑属于东汉建政时期地位最高的将军号。西汉位居将军之首的“大将军”一职未见于云台二十八将,但却出现了许多新的有具体名号的大将军。西汉已有的骠骑、左、右将军及骁骑将军在东汉初年地位仍然较高,而汉末出现的积弩将军及东汉初年新设征虏、捕虏将军也都拥有较高的地位。⑥ 从协助光武帝刘秀建立并巩固东汉政权的佐命功臣——— “中兴二十八将”———在建武年间的任职经历中,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光武帝时期将军号设置的具体情况。光武帝即位之初任命的最高官僚集团成员中,大司马吴汉无疑是地位最高的军事长官,东汉初年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也的确是由吴汉担任统帅指挥征战的。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等人,作为最高级别的武将也参与了大量战争的指挥。 二、建武( 25 - 56) 年间将军号编年 东汉政权建立之际,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可谓四方蜂起,群龙无首。面对极度复杂险峻的局面,光武帝在建立东汉政权之后的当务之急便是与诸割据势力争夺地盘,壮大实力,在谋求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实现统一全国的宏大抱负。光武帝本人经常率军亲征指挥征战,而更多的战役则是由其任命的各级将领以各种名号的将军身份率军出征来完成的。经过十余年的征战,终于肃清了各地武装割据势力,使混乱不堪的局势得以厘清,实现了全国统一大业。可以说,将军制度在东汉初年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兹钩稽《后汉书·列传》的相关记载,将建武年间将军号按年编次如下。 建武元年六月“甲子,前将军邓禹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大破之,斩其将刘均”。建威大将军耿弇“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彊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① 此役发生于本年七月,其时“遣耿弇率彊弩将军陈俊军五社津,备荥阳以东。使吴汉率朱祐及廷尉岑彭、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等十一将军围朱鲔于洛阳”。按吴汉所率十一将军大多有具体名号,这在《后汉书·岑彭传》中有更明确的记载: “光武即位,拜彭廷尉,归德侯如故,行大将军事。与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右将军万脩,执金吾贾复,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射将军侯进,偏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围洛阳数月。”朱鲔“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② 同书《坚镡传》: 扬化将军坚镡“与诸将攻洛阳,而朱鲔别将守东城者为反间,私约镡晨开上东门。镡与建义大将军朱祐乘朝而入,与鲔大战武库下,杀伤甚众,至旦食乃罢,朱鲔由是遂降”。③ 建武二年春,大司马吴“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④ 征虏将军祭遵“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祐、汉忠将军王常、骑都尉王梁、臧宫等入箕关,南击弘农、厌新、柏华蛮中贼”。真定王刘扬“与绵曼贼交通”,“遣骑都尉陈副、游击将军邓隆征扬”。⑤ 夏,虎牙大将军盖延“督驸马都尉马武、骑都尉刘隆、护军都尉马成、偏将军王霸等南伐刘永,先攻拔襄邑,进取麻乡,遂围永于睢阳”。⑥ 廷尉、行大将军事岑彭南征有功,“迁征南大将军”。⑦ “大司马吴汉承制拜( 陈) 俊为彊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⑧ 骠骑大将军景丹“与吴汉、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祐、执金吾贾复、偏将军冯异、强弩将军陈俊、左曹王常、骑都尉臧宫等,从击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时三辅大饥”,十二月,赤眉“乃引而东归,众尚二十余万,随道复散。光武乃遣破奸将军侯进等屯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屯宜阳,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同年,“颍川人严终、赵敦聚众万余,与密人贾期连兵为寇”,复拜寇恂为颍川太守,“与破奸将军侯进俱击之”。遣执金吾贾“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度五社津击郾( 更始郾王尹尊) ”。骁骑将军刘植战死,光武帝使其弟“喜代将植营,复为骁骑将军”。① 吴汉受命讨伐南阳诸城,“汉军所过多侵暴”,破虏将军邓奉“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获其辎重,屯据淯阳,与诸贼合从”。② 建武三年“正月,邓禹自河北度,击赤眉于湖,禹复败走,赤眉遂出关南向。征西大将军冯异破之于崤底”。春,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击赤眉,遂为所败,众皆死散”,禹“谢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有诏归侯印绶。数月,拜右将军”。光武遣使者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与异相遇,禹、弘要异共攻赤眉”。冯异击破延岑,“斩首千余级,诸营保守附岑者皆来降归异。岑走攻析,异遣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要击岑,大破之,降其将苏臣等八千余人”。延岑与秦丰将张成联合,建义大将军朱“祐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③ 贾复“迁左将军,别击赤眉于新城、渑池间,连破之”。④ 大司马吴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击青犊于轵西,大破降之。又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征南大将军岑彭与朱祐、贾复、耿弇、王常等伐董讠斤、邓奉, “讠斤、奉皆南阳精兵,彭等攻之,连月不克”。“夏,帝自将南征”,“帝至堵阳,邓奉夜逃归淯阳,董讠斤降。彭复与耿弇、贾复及积弩将军傅俊、骑都尉臧宫等从追邓奉于小长安”。“秦丰相赵京举宜城降,拜为成汉将军,与彭共围丰于黎丘。”⑤ 冬,拜王梁为前将军。⑥ 同年,拜杜茂为骠骑大将军,“击沛郡,拔芒”。拜傅俊为积弩将军,“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击破秦丰,因将兵徇江东,扬州悉定”。⑦ 侍中、骑都尉臧宫“将突骑与征虏将军祭遵击更始将左防、韦颜于涅阳、郦,悉降之”。⑧ 是年,隗“嚣上书诣阙”,光武“报以殊礼”,“时陈仓人吕鲔拥众数万,与公孙述通,寇三辅,嚣复遣兵佐征西大将军冯异击之,走鲔”。拜寇恂“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⑨ 建武四年春,延岑“复寇顺阳间”,光武遣邓禹“护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击破岑于邓”。瑏瑠虎牙大将军盖延“率平狄将军庞萌攻西防,拔之”。大司马吴汉“率陈俊及前将军王梁,击破五校贼于临平,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瑏瑡李宪于建武三年“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拥九城,众十余万”,“四年秋,光武幸寿春,遣扬武将军马成等击宪”。瑏瑢光武“帝幸谯,使( 偏将军王) 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瑏瑣马武“与虎牙将军盖延等讨刘永”,后“拜捕虏将军”。朱祐“率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瑏瑤冬,大司马吴“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中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索二贼于平原”。诏建威大将军耿“弇进攻渔阳”,“乃命弇与建义大将军朱祐、汉忠将军王常等击望都、故安西山贼十余营,皆破之。时征虏将军祭遵屯良乡,骁骑将军刘喜屯阳乡,以拒彭宠”。① 建武三年涿郡太守张丰“自称无上大将军”反叛,次年征虏将军祭“遵与朱祐及建威大将军耿弇、骁骑将军刘喜俱击之,遵兵先至,急攻丰,丰功曹孟厷执丰降”。② 拜马成为扬武将军,“督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拜刘隆为诛虏将军,“讨李宪”。前将军王梁“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强、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③ 建武五年春,拜扁将军王霸为讨虏将军。骠骑大将军杜“茂率捕虏将军马武进攻西防,数月拔之”。④ 庞萌反叛,“袭败”虎牙大将军盖延,“帝自将而东,征延与大司马吴汉、汉忠将军王常、前将军王梁、捕虏将军马武、讨虏将军王霸等会任城,讨庞萌于桃乡,又并从征董宪于昌虑,皆破平之”。⑤ 同年,拜骑都尉臧宫为辅威将军。大司农李通“代王梁为前将军”。张步割据齐地,是年“冬,建威大将军耿弇破斩费邑,进拔临淄”。⑥ 建武六年春,诏征虏将军祭“遵与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汉忠将军王常、捕虏将军马武、骁骑将军刘歆、武威将军刘尚等,从天水伐公孙述”。夏,前将军李通“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捕虏将军马武“与建威大将军耿弇西击隗嚣”。⑦ 征南大将军岑“彭以将伐蜀汉,而夹川谷少,水险难漕运,留威虏将军冯骏军江州,都尉田鸿军夷陵,领军李玄军夷道,自引兵还屯津乡”,“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⑧ 建武七年王常于建武六年“西屯长安,拒隗嚣。七年,使使者持玺书,即拜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⑨ 建武八年春,中郎将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是年,“东郡、济阴盗贼群起,遣大司空李通、横野大将军王常击之”。瑏瑠 建武九年扬武将军、天水太守马成“代来歙守中郎将,率武威将军刘尚等破河池,遂平武都”。讨虏将军王“霸与吴汉及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祐、破奸将军侯进等五万余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瑏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