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医学科技日新月异、临床实践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强化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关键。分析医学教育活动中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对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度总结与反思,探讨在当前医学教育背景下有效培养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举措,以期为开发更有效的医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科学研究 创新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应着眼于全球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前沿,紧跟学科演进趋势,提升医药卫生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培养具备科学创新性思维的医学人才显得尤为关键。科学创新性思维意味着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常规,敢于面对挑战,不断寻求新思路。对医学教育而言,创新已成为推动行业进步、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动力。 1 科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1.1 科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科学创新性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在科学探索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超越传统框架,创造性地提出新见解、设计新方法、开发新理论或新技术的能力[2]。这不仅要求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更强调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批判性、联想力和问题导向性。科学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敢于挑战既有假设,勇于尝试新路径。 1.2 科学创新性思维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 1.2.1 促进医学科学发展 科学创新性思维激励医学研究者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未知领域,这种思维模式促进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技术发展。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以及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还为疾病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更重要的是,科学创新性思维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如CAR-T细胞疗法从实验室快速推进至临床应用,显著缩短了新疗法从研发到惠及患者的时间;同时,它还促进了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的跨界融合,开发出许多具有革命性的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 1.2.2 推动医学教育改革 在医学教育领域,科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被视为激发医学生科研兴趣、引导其投身医学研究的关键路径,尤其在探索新兴知识与技术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将科学创新性思维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可以强化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日后应对医疗环境的快速变迁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教育理念不仅致力于培育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更旨在培养医学领域的领导者与创新者[3],使之能够在医疗管理与政策制定的前沿阵地发挥关键作用,引领行业变革与进步。 1.2.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科学创新性思维有助于医生和科学家开发出更精准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案。在个性化医疗与精准医学的背景下,科学创新性思维可引导医生基于每位患者的独特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例如,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突破、人工智能辅助的早期疾病诊断,都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科学创新性思维革新了医疗管理体系与服务模式,催生了远程医疗、电子健康档案、智能医疗设备等创新性成果,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医疗成本,从而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推动了医疗行业的现代化转型。 1.2.4 适应未来医疗环境 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背景下,科学创新性思维赋能医学生,使其能从容应对未来医疗挑战。面对慢性病管理、流行病及抗药性感染等全球健康难题,科学创新性思维引导医学生探索疫苗快速开发、新型抗生素研制等前沿策略,成为化解未来健康危机的利器。同时,科学创新性思维促使医学生深刻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倡导身心并重的全面健康管理,为构建更加均衡的医疗体系奠定基础,以适应未来的医疗环境。 2 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2.1 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科学创新性思维作为科技革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1)在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和参与高级研讨,医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基础与前沿动态,还不断开阔了认知视野。(2)在实践应用阶段,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承担项目设计任务、操作模拟实验等多种实操途径,直接面对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其科学创新性思维得以锻炼,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优化。尤为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互动循环,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回理论,促使理论修正与深化。如此循环往复,科学创新性思维在这一良性互动中逐渐发展成熟,从而在解决复杂问题、引领科技前沿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众多院校设立了PBL和CBL等科研训练课程和项目,让医学生基于真实世界的实际病例开展深入学习与研讨,亲身体验创新的价值,进而激发其创新意识与思维活力[4]。科研实践平台的高效构建被视为连接医学难题与解决方案的关键环节,通过提供实际操作的舞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科学创新性思维的形成[5]。此外,在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内,医学部与理工科学院之间的联合研究项目成为跨学科合作的典范,这些项目集合了多学科的智慧,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通过资源与思想的自由流动、方法的交叉借鉴,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效率,并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与创新技术的发展[6]。 早期接触科研是武汉大学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笔者作为班级导师,从新生入学时就向其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重要性;提出要尽早接触导师、接触科研平台,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目标,不断磨炼科研技能,熟练掌握科学逻辑,尽早形成科研意识,争取在本科阶段明确研究目标与方向。 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高等教育机构正积极响应时代需求,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革新,力求全面激发医学生的内在动力与创新潜能,为未来医学领域输送兼具深厚学识、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2.2 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面临的困境 2.2.1 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在高等教育阶段,医学生的学习模式正逐步从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转变,学习兴趣与习惯的个性化特征日益凸显。鉴于此,固守灌输式教育理念的传统一体化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今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与复述,容易导致医学生形成对权威观点的盲目信赖,以及对教科书答案的过度依赖和单一评价标准。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中抑制了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成长,扼杀了科学创新性思维的萌发,减少了医学生挑战既有认知、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和敢于提出独到见解的机会[7]。 2.2.2 资源限制 在推动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它能够让医学生亲手操作、验证理论,激发新奇想法。然而,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常面临现实的挑战,即资金预算的不足和物理空间的局限。高端实验设备与先进技术的购置和维护成本高昂,并非所有教育机构都能轻松承担,加之实验室空间有限,难以同时满足众多创新研究的场地需求,导致医学生团队在探索科学前沿时遭遇资源瓶颈。这种资源的短缺,不仅限制了实验的规模与深度,也可能抑制了潜在创新火花的迸发,影响医学生将科学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 2.2.3 评价体系偏颇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显著局限在于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最终成果,这种结果至上的评估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过程的鼓励与衡量。在追求高分和达标的过程中,医学生的创造力、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难以通过标准化测试充分展现。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不仅未能全面反映医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设计或批判性思考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还可能挫伤其尝试新方法、新思路的积极性,最终限制医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和个性化发展。 2.2.4 教学策略与动机激发不足 医学生因其专业特性和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深陷应试教育的窠臼,对创新性学习表现出较低的兴趣与热情。这一现状构成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大挑战,即如何有效激发并持续维持医学生的内在动机,确保其对探索与创新保有持久的热忱。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这无疑加剧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难度。 3 提升医学生科学创新性思维培养效果的策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