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崔玄亮在唐穆宗长庆年间曾担任湖州刺史,因与白居易、元稹等人诗歌往来频繁而为人所知,其他方面受到的关注则较少。湖州刺史是崔玄亮仕宦生涯的重要转折阶段,他的治湖功绩有史可稽,尤以谨茶法、筑堤塘为人称道,为促进中唐湖州农业经济发展、地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不仅有助于理解崔玄亮其人,也可以为考察中唐湖州地区的社会民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崔玄亮 湖州 中唐 地方文化 崔玄亮为官清正洁雅,政绩卓越,故两唐书皆有传,是中唐史上的重要人物。据宋代《(嘉泰)吴兴志》记载,崔玄亮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十一月二十二日补任湖州刺史,后在唐敬宗宝历元年二年(826)九月十三日继任者独孤迈履职前离任。[1]崔玄亮在湖州约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不仅有与白居易、元稹往来酬唱的风雅韵事,又以谨法助茶、开府筑塘为人称道,为促进中唐湖州地区的文化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影响惠及今日。本文围绕崔玄亮治湖期间的重点事迹展开论述,以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唐湖州的城镇风貌和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把握湖州文化传承的脉络。现存史料对相关事迹的记叙还有诸多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地方,容易引起读者的疑惑和误解,本文就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予以考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崔玄亮生平经历简述 崔玄亮(768-833),字晦叔,山东磁州(今河北邯郸)人,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崔氏。①就个人作品来说,崔玄亮仅有诗两首、文一篇及若干残句传世,其余皆佚。其事迹大多散见于各类史志文献、笔记资料和他人著述之中,需要研究者融会诸端、辨伪去讹。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乙亥(795)崔玄亮擢进士第,出为洛阳令,稍迁密州(今山东诸城)、歙州(今安徽歙县)刺史、湖州刺史。文宗大和四年(830)起先后任太常少卿、谏议大夫、右散骑常侍。大和七年(833),以疾求为外放,遂担任虢州刺史。是年七月,在官邸去世,终年六十六岁。其配范阳卢氏,育有九子,夫妻归葬于磁州昭义县磁邑乡北原祖茔。好友白居易为之作《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下文简称《墓志铭》)传之于世。 崔玄亮在湖州三年,成绩斐然,白居易称其“政如密、歙”,那么他在密、歙任上有过哪些政治举措呢?据史料记载,崔玄亮仁民爱物,亲善而有贤名,所历之处,百姓皆颂其功。其在密州为政时,在供给、医疗、殡葬方面帮扶救助百姓,同时引导社会婚嫁风气,行政效率高,实践成果丰富,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和称颂。在歙州为政时,当地马牛等牲畜刚出生即在身上烙以印记,登记入籍,征为官用,各级官员在买卖中谋取利益。于是崔玄亮取消牲畜官籍,保护了百姓的私有财产,整肃了不法官吏以公谋私的不正风气,是为廉政之举。同时允许山区居民用货币代替粮米纳税,既增加了官府税收,又减轻了山民负重往返的辛劳。这不仅变了过去强取民脂的不合理政策,还鼓励民众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物品贸易获取利益,同时调整财政收支,增加公共收入,让辖区经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吸引人口流入,各行业繁荣发展。这些济贫救疾、兴利除害的政令惠及民众,解决了地方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让辖区风教肃清,政通人和,足以证明崔玄亮治理才能卓越,政绩突出。在密州、歙州担任地方长官的经历为崔玄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在后来担任湖州刺史时能够迅速把握情况,精准发现问题,并迅速而有规划地推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崔玄亮不仅在地方管理上政绩突出,而且刚正不屈,忠厚仁善,直言敢谏。其任谏议大夫期间,屡屡进言,恪尽职守,尤以为宰相宋申锡冤案仗义执言而名重于朝,获得唐文宗的嘉奖。此事后,崔玄亮以其正气直声而广受赞誉,他却对此敬谢不敏,称“名不可多取,退不必待年”而毅然选择请辞归田。然朝廷爱才惜才,复起于虢州刺史,不幸染疾而病逝于治所。其政其贤,其仁其德,时人思悼,后世追慕。据《墓志铭》描述,崔玄侍亲至情至孝,对宗族友朋尽其所能解困排忧,所以有“闺门称其孝,群从仰其仁,交游服其义”之誉,其德行可昭;治理地方功勋卓著,其才能可鉴;为国为君忠谠刚烈,其节气可敬。无论公义私德,崔玄亮可以说做到了近乎完美,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中唐一代名臣的人格保证。湖州正是在这样一位良才的治理下焕然一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谨茶法:崔玄亮与中唐湖州茶业生态 茶叶生产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而饮茶之风盛行也让茶叶贸易成为商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生意。安史之乱以后,随着朝廷府库的不断耗竭,茶税成为挽救财政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合理制定茶法,在增加税收的同时不损害商户利益成为考验地方执政官能力的重要挑战。湖州是唐代茶叶主产区,特别是在成为贡茶产地后闻名四海。 唐代宗大历年间,湖州长兴顾渚山开设贡茶焙制机构,专事贡茶生产,由湖州、常州两刺史主管,并由浙西观察使总领,足见朝廷之重视。每年贡茶分五等,其中一等茶须在清明前抵达京城,故又称之为“急程茶”[1]。随着朝廷需求的扩大,贡茶的产量也在数年间增长了数十倍,如此繁重的贡茶需求不仅让历任湖州刺史大为头疼,也让当地的民众苦不堪言,更有地方官攀比竞争,变本加厉地压迫吏民缩短进贡耗时只为邀功求赏。自大历五年(770)起,袁高、于頔、李吉甫、李词等先后出任湖州刺史,逐渐扩大了贡院制茶的规模,参与役工已达数万人之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说:“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2]606可见从大历初至贞元以后,用于焙茶的劳役人数增加了数十倍。事实上,朝廷征收贡茶不只是为了满足宫廷消费,更主要是进入流通领域以补贴财政用度,所以历任湖州刺史无一例外,都将如何处理贡茶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作为任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崔玄亮就任湖州刺史以后,在整顿财政税收方面实施了两项措施:其一为“聚羡财而代逋租”,即调控收入分配以填补缺漏。元稹《同州奏均田状》:“自此贫富强弱,一切均平,征敛赋租,庶无逋欠。”[3]435中唐以来,由于长期战乱的影响,各种直接或间接原因造成的赋税“逋租”现象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各种方式缓解“逋租”的诏令屡见不鲜。比较常见的措施有诸如追征、缓征和放免等,但这些措施都非常依赖于行政与执行的效力,所以实际取得的效果与时任地方长官的治理水平有直接关系。对于湖州来说,导致赋税逋欠的原因主要是以进贡为名的征敛。面对这种状况,崔玄亮采用“聚羡财”的方式填补亏空,实际上就是通过节流让政府代替民众缴纳税款,如元稹在担任同州刺史时候也曾“岁收羡财千万,以补亡户租逋”[3]714。不过用这种方式调和,其力度和效果与地方经济状况和吏治清明程度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当时湖州相对富庶,财政总体来说有盈余。其二为“谨茶法以防黠吏”,即加强对茶业的规范和监督。长庆元年(821)唐穆宗即位后,因为连年用兵,所以朝廷提高了对江浙一带的茶叶税赋标准,[4]1382所以崔玄亮面对的是较之过去更为沉重的赋税压力。为了避免各级州县设置管卡层层盘剥,同时严厉打击私贩队伍,必须加强法令的执行力度,以此保证重税之下湖州贡茶的产出以及缓和与之而来的社会矛盾。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护了对中唐湖州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让百姓“人不困”“人不苦”,也为后任提供了可参考的治理模式。 三、筑堤塘:崔玄亮与菱湖水利工程建设 今湖州菱湖镇有“中国淡水渔都”“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等美誉,其城镇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是古代江南水乡农田水利开发的典型案例。据《(嘉泰)吴兴志》卷五《归安县》记载:“菱湖在归安县东南四十五里,唐崔玄亮开,即凌波塘也。”[1]菱湖地区自古以来水网绵密,溪水串联小湖泊形成一片广阔的水域,且水势舒缓,水质清洁,是非常理想的农业开发环境。然而天然的水网虽然提供了优越的地理资源,但要进一步发展为适合居住生产的地区还需要建筑堤塘以导流调控,所以崔玄亮在此修筑凌波塘是吸引百姓定居的基础,此外《(光绪)菱湖镇志》引明代庞太元《菱湖志》的记载说,菱湖早年是一片汪洋,没有便利的交通,自崔玄亮修筑凌波塘之后,民众方在这一带聚集生活,并且利用河塘养殖蚕桑鱼稻。[5]776自宋代以后,菱湖成为江南富庶之乡,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城镇聚落。随着农业经济和生产水平的提升,菱湖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人才,小镇的人文综合实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清代诗人厉鹗《菱湖》诗曰:“到眼忽成市,千家奁鉴开。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历历帆斜过,沄沄水倒回。有人葭菼外,铜笛或吹来。”[6]26菱属于浮水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潮湿温暖,正好适宜该地的地理环境。《(光绪)菱湖镇志》卷十一《物产》:“刺史崔元亮察土宜,知郡城南土肥泽,水势平缓,多淤泥,独宜菱,因课种备荒,咸赖足食,今沿其业,如法以种,盈池遍泽,无不成熟。”[5]818也就是说选择栽培菱,也是崔玄亮在任时大力推行的,而菱在焙干之后成为当地百姓灾荒之年的储备粮。 除了凌波塘以外,崔玄亮还在湖州修筑了连云塘、和塘等堤塘,以实现“修堤塘以备旱岁”的目的。据《大明一统志》卷四十《浙江布政司》记载:“连云塘,在府城东南七十五里,又曰练溪,即琏市,唐刺史崔玄亮所筑。”[7]《(嘉泰)吴兴志》卷十九亦载:“和塘,唐宝历中刺史崔玄亮开。凡名塘皆以水左右通陆路也。”[1]一系列堤塘的修筑为河网密布的太湖平原地区开辟农田围垦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可以串联河流利于航行,另一方面在储水的同时均水,以便在多雨季节及时排洪泄洪,在干旱时节引流灌溉,为湖州鱼米产出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不仅如此,菱湖水利工程也促进了湖州蚕桑养殖业的繁荣,同时还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桑基鱼塘,这套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模式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以今人的目光审视,菱湖悠久且极具人文底蕴,是江南城镇乡村聚落的典型代表,而中唐时期的水利开发深刻地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 四、崔玄亮在湖其他轶事考辨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803),与白居易、元稹同年登书判拔萃科,三人由此结缘。白居易《晚春寄微之并崔湖州》云:“洛阳陌上少交亲,履道城边欲暮春。崔在吴兴元在越,出门骑马觅何人。”[10]526可知三人曾同聚洛阳,关系亲近。机缘巧合的是崔玄亮出任湖州刺史期间,白居易为苏州刺史,元稹为越州刺史。据朱金城《白居易年谱》考证:“(白居易)与元稹、崔玄亮唱和,又与刘禹锡以诗相赠答。”[8]158三人唱和作品结为《三州唱和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遗憾的是此集未经刊刻,至明代已佚。但依然能从现存文献中辑得若干,这些诗韵雅事在湖州古代诗路文化史上有重要价值。 崔玄亮在湖州三年,政务之闲暇,访药问道、笔耕砚拓,体现出其宏雅澹如的个性特征。现存文献中关于崔玄亮在湖期间行迹主要集中在“问道”和“建宅”两方面。崔玄亮对于医药道术的兴趣史料中多有提及,宋人李昉《太平广记》引《唐年补录》记载,有一位名叫道闲的僧人,擅长医术和炼丹术,崔玄亮曾向他请教。僧人说:“这炼丹术不难求得,但从中获利的人,必定会遭到阴间的谴责。我可以让大人您见识一下。”于是,他让崔玄亮去市场买了一斤汞,倒入瓦锅中,再放入一颗紫色药丸,用方形瓦片盖住,堆上灰掩埋锅子,准备就绪后火焰升起。僧人对崔玄亮说:“如果只炼成银子,还不足以取信于人。您应该诚心诚意地想着一件物品,那么它就会自然炼成了。”过了一阵子,僧人把锅子夹到水盆中,笑着说:“您想了什么物品?”崔玄亮说:“我想了自己。”僧人取出给他看,就像用金属铸造的一样,连眉目的细节都具备了。[9]500崔玄亮在父丧丁忧期间曾客居江苏高邮三载,因住地寒湿而染痹病,以至“逮于终身,竟不能趋拜”[10]1471。早年染病的经历或间接引发了崔玄亮探究医道之术的兴趣②,个性恬淡,宠辱不惊。《旧唐书》称其“性雅淡,好道术。不乐趋竞,久游江湖”[11]4313。《新唐书》则评价其“清慎介特,澹如也”[4]5051。除此之外,明清方志中亦称崔玄亮在湖州长兴有私宅,《吴兴备志》卷三十二“吴兴旧志园第”条载:“崔玄亮故宅在长兴县西崔湾。玄亮磁州昭义人,长庆中为湖州刺史,因家于此。”[12]而《(乾隆)长兴县志》卷十二《杂志》则对此说法进行了驳斥,认为《吴兴备志》误将唐宪宗元和年间湖州刺史崔植与崔玄亮搞混,故“并无家于长兴之说”[13],特此说明以待方家查考。 湖州刺史是崔玄亮转迁京官前的最后一个地方官职务,是其完成前期政治成长和名望积累的重要阶段,领政湖州期间的各项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唐以后湖州的农业经济发展,又广泛交游,引四海名贤来访,极大提升了地方名望,对湖州历史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谈钥.嘉泰吴兴志[M].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先哲遗书》本.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中华书局,1983. [3]元稹.元稹集[M].中华书局,1982. [4]欧阳修等.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5]孙志雄等.光绪菱湖镇志[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6]厉鹗.厉鹗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7]李贤.大明一统志[M].明弘治十八年(1505)刻本. [8]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李昉.太平广记[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10]白居易.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 [11]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12]董斯张.吴兴备志[M].民国刘氏嘉业堂刊本. [13]谭肇基,吴棻.乾隆长兴县志[M].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注释 ①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并序)》曰:“唐有通四科达三教者,曰惟崔公。公讳玄亮,字晦叔。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受封于崔,因而命氏,汉初始分为清河、博陵二祖,故其后称博陵人。曾祖悦,洛州司户参军,赠太子少保;祖光迪,赠赞善大夫;考抗,扬州司马兼通事舍人,赠太子少师;妣太原王氏,赠晋阳郡太夫人。公即少师季子。”白居易.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1470. ②《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崔玄亮《海上集验方》十卷,已佚。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药著作多有引述,其于本草医药之精可窥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