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和现实困境,提出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重塑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健全企业实践机制、开发多样化培训资源等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从而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发展队伍,更好地实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任务。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 专业素养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 (一)学科知识与行业知识的融合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科知识与行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了解商务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首先,明确产教融合是将产业先进要素融入教学模式中,实现学科知识与行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而并非简单的“产业+教学”。其次,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思维,将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为“通识商务知识模块+商务与英语交叉模块+英语学科基础模块”,将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同就业资质要求的实际能力、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对应的职业标准融入商务英语教育内容体系中,作为常识内容确保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资源体系更加全面和优质,充分发挥商务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作用。 (二)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商务英语教育水平的提升依托产业+教学资源的支撑,将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业当中的实际需求与高校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保障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实现对接,提升学生运用商务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最新动态,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并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全面型商务英语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技能的提升 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方向,更是推动其持续进步与革新的关键驱动力。只有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技能,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的创新运用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效果。高职商务英语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动手”、精通商务场合下的英语交流,还要精于“思索”、钻研职场岗位上的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探索新方法、新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为国家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发展动机不足 1.缺乏职业认同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高职院校中一批新的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们注意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团队主要由英语专业教师转型而来。这些教师虽然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众,但在商务领域的知识储备方面却显得相对不足。在转型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职业身份、专业身份、个人身份及处境身份等多个层面的显著变化。这种深层次的变革导致他们在自我身份认同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部分商务英语教师确实具备英语与商科双重背景,然而,鉴于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认同自己作为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时,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影响着课堂教学,进而影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1]。 2.缺乏职业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但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长期存在,影响和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许多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缺乏清晰的认识,徘徊和无所作为的问题非常普遍。在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深化伴随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教师的授课模式、科研内容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顺应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努力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对行业的敏锐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并积极主动地寻求与行业、企业发展同步的机遇,以达到自己职业规划的目标。 (二)入职标准及职称评审改革不完善 1.高职院校教师入职标准单一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职业性就业与教育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既秉承高等教育教师的基本属性,又具备其独特性,因此对教师从业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都应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显著区别。《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我们需逐步构建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并制定出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教师任职标准以及严格的准入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然而该意见发布多年后的今天,现行的任职资格标准仍在沿用,这说明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对职教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聘任时以考试考核为主,主要以学历和科研两方面作为参考,考核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对于获得相应学历的应聘教师来说,其理论知识能够达到大部分一线教师的水平,但是相关经验却严重不足,缺乏企业实践示范能力[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