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安保工作的职能定位和育人功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逐步发生转变。通过聚焦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中的认识偏差和薄弱环节,深入剖析“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安保服务工作中的职能定位和育人功能,进一步探索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机制和实践路径,为高校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校安保 服务育人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的丰富内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校园安保服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维护校园政治安全稳定秩序,深入挖掘安保服务育人功能,强化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已成为进一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服务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1] “三全育人”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它强调育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2]这要求高校安保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育人理念,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发展角度出发,健全校内外服务育人机制,在为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以及成长成才提供安保服务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日常安全意识、应急防范技能等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引导,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 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的职能定位与问题现状 1.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的职能定位 首先,维护校园政治安全稳定、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重在构建校园“大安全”格局,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秩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价值观,给予学生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其次,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和法治纪律意识是持续深化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重在推进大学生第二课堂安全教育,强化学生法治纪律意识,全面提升学生安全素养和防范能力,有效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最后,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辅导、深化安全隐患排查处置机制是有效开展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重在建立健全校内外隐患排查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化解和消除校园安全风险隐患。 2.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高校安保工作往往被定位为单纯的保卫职能,而忽视了其在高校环境中的育人功能,这对有效推动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和挑战。首先,高校安保服务体系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安保服务育人功能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够,安保人员服务意识与育人观念亟须提升,校内外各部门缺乏高效联动机制,协作力度明显不足,未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3]其次,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教育内容碎片化严重,教育方式缺少创新性,教育模式老旧且路径单一,教育成效不够明显。最后,缺乏安保服务育人转化机制,以往的安保工作重视提升安保能力而忽略育人功能,组建育人实践平台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不足,安保服务育人工作思维相对局限。 高校安保服务育人工作机制的创新实践与路径探索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学校安保服务工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安保服务体系、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搭建育人实践平台等方式,不断推进校园安保服务工作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 1.树立正确服务育人观念 建立健全安保服务机制,持续深化安保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校园安保服务工作育人元素和功能。首先,学校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服务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服务育人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深化教职员工对服务育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安保人员主动强化服务意识和育人观念,如定期开展校级“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其次,持续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安防体系建设,联合校内外单位健全安全服务保障机制,及时排查和消除校园风险隐患,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如联合属地公安机关建立警保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校园安防智慧平台建设等。最后,不断完善安保服务体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开通24小时紧急求助热线,健全师生意见反馈机制,积极响应和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推进“单一型”安保职能向全方位安保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2.着力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积极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首先,着力构建由学校各单位协同的联合型教育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从多维度出发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价值观。[4]其次,坚持线上线下双线驱动策略,构建教育提醒、理论讲解、实操体验以及应急演练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挥网络宣传教育和线下科普活动的教育实效,有效促进安全知识技能的普及和内化,牢牢把握校园安全宣传教育阵地。最后,以安全教育体验馆为建设载体和教育平台,构建“九大板块+三个专题”的课程体系,积极融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探索第二课堂安全教育路径,逐步推进安全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系统化,如联合开展实验室安全应急演练、急救技能培训、军训消防连等活动。 3.注重安保服务育人实效 全力搭建育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潜能与价值,积极推进安全服务育人成果转化和宣传推广。基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逻辑,积极搭建安保服务育人实践平台,创建以“学生培养”为核心驱动力的学生应急救援队,救援队作为安保服务育人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安全教育工作的新生动力。首先,借助救援队在学生群体中的自身优势,建立“以点带面、全员参与”的宣传模式,广泛推进安全知识普及。其次,救援队作为校园风险隐患监督排查工作的前沿队伍,遍布于学校各楼宇区域、活动现场等环境,可以有力协助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是校园安全防控工作的有效辅助力量。最后,通过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育人工作平台,组织救援队参加校内外大型活动安保志愿服务工作,从而提升学生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化安保服务育人工作成果转化和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2-84. [2]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3]张睿.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01-106. [4]郑晓娜,翟文豹.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