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新密市特色产业的提炼,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研究转型升级策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密市特色产业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发展速度缓慢、缺少精深加工、品牌效益不高和文化产业落后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政策导向,引领文化传播,维持生态平衡,研究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产业-生态-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 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 资源浪费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批量涌入城市就业生活,农村的产业发展滞后、人才流失、经济衰落,农村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产业改革与发展,解决产业发展滞后问题,在有效的措施下达到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农村经济。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密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体现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矿产资源、造纸技术、特色小吃、白银和密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等作为新密市的特色产业,煤炭、耐火材料、造纸作为主要的三大经济支柱,传统的特色产业随着资源保护力度加大,逐渐转型升级为旅游项目。目前,新密市旅游产业主要在尖山风景区、黄帝宫风景区及其周边,但旅游景区的级别普遍不高,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尚需提升。 新密市是由煤炭、耐火材料、造纸等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新的产业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依托能源开采产业模式,打造新密市“文化之都、旅游之都、生态之都”[1]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密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深入挖掘新密市地域特色产业,并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达到代代相传持续发展的目的。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密市特色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工业发展滞后,对环境污染过大,资源浪费 新密市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为煤炭、耐火材料、造纸,随着煤炭大量开采,周边的农田、民居、水资源破坏严重,中小型煤矿处于被迫关闭状态,大量的矿区生态环境尚未恢复,煤炭产业已逐步退出时代的舞台[2];耐火材料和造纸业仍发展迅猛,但产品结构单一,资源过度开采、生产废弃物未得到合理的安置导致环境破坏等问题,材料未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2.2 传统手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品牌效应不高 新密市是玉雕、石雕、银饰之乡。密玉产地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周围浮戏山、凤凰山、二龙山群山环抱,坐落于玉石山上,以石英岩为主,密玉以乳白色、浅绿色、翠绿色、紫色和黑色5种颜色为主,少量红色,属中国四大明玉之一,自商代已有开采历史,新密的玉雕享誉海内外,随着近年市场的变化,密玉的从业人员逐年减少,玉雕市场发展缓慢,宣传力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落后新疆和田玉和南阳玉,知名玉雕品牌及设计师缺少,在社会上参加的展览次数远低于陶瓷,年轻人的参与度不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与玉雕相关的国际会议、研讨次数不多,玉雕发展滞后与从业人员的数量成正比关系,玉雕文化、玉雕技艺传承、玉雕产品品种、新密市本土文化特色等多方面需要提升。 2.3 农业、畜牧业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缺乏整体规划 新密市目前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绿豆和芝麻等,畜牧业主要有猪、鸡、鸭、鹅等,经济作物是金银花,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及品牌缺口较大,产业发展以最原始的收购为主,以农业转化为商品的经营模式及新产品的研发缺乏,如针对“三高”人群的膳食结构配比,农作物不同的制作方法等,缺乏完整并达标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套管理体系。新密市有着种植农作物天然的优势,土地肥沃,农作物产量高,但传统种植方法的农民数量在逐年递减,因付出的时间、精力与收入相差甚远,年轻人外出务工数量逐年递增,部分山区水资源不丰富导致农田缺乏灌溉系统,天气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如遇自然灾害农民绝收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2.4 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落后 新密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从距今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以后,从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到文字时代有黄帝文化、伏羲文化[3]、溱洧文化、新寨期文化和古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郑文化、汉文化、梁祝文化、超化佛教文化;西汉时期的诗经文化;现当代以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为首的红色文化等。其中,玉雕(密玉雕刻技艺)文化、密瓷(西关瓷)烧制技艺、洪山庙戏剧壁画的绘制艺术、银饰锻制技艺(梦祥银)等项目已获批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种文化叠加、累积经由先辈们代代传承,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层,形成了新密厚重的区域文化,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当代新密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基础。 新密,是古代金文中第一个“华”字的产生地,是甲骨文中第一个“夏”字的产生地,又是夏启都城的所在地。所以,新密是当之无愧的“华夏之源”,为郑州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找到了最直接的证据,为郑州作为古都提供了有力的说明[4]。新密市黄帝宫风景名胜区,主体是由8个单体建筑构成的宫殿建筑,自汉代始建,历代重修。历次重修都是只修房不修基,8个单体建筑都是前廊后厦,成扁“+”状。从山门到最后,由老君殿、三清殿、钟楼、鼓楼、旗楼、天爷阁、燧人殿和女娲殿共同构成一个“華”字外形,“华”字建在黄帝宫内[4]。新密市华夏文明历史厚重,缺少相关的产业支撑发展并传承华夏文明。 新密市黄帝文化、伏羲文化与旅游业联系紧密,初步开发的项目如黄帝宫及周围的银基动物王国、银基乐海水世界、黄帝宫御温泉景区、伏羲山红石林景区、伏羲山大峡谷和龙溪宫神仙洞风景区等,以旅游观光项目为主,缺少文化资源融入,对文化保护和发展方面尚待提升。以黄帝宫及其周围景区为例,游客对自然风光的游玩占主要方式,黄帝文化的标识系统、环境设施设计不足,黄帝文化节日在新密缺少仪式活动,与黄帝文化相关的图书资料、实物资料在黄帝宫展示数量较少,黄帝文化与黄河文明之间的联系缺少传承,节日礼仪已被弱化。伏羲山红石林景区及伏羲山大峡谷均以自然观光为主,伏羲是人类的鼻祖,景区的伏羲文化融合并不理想,伏羲氛围未凸显出来,对其研究及落地情况不容乐观,使游客不能真正领略伏羲文化的魅力,作为文化教育基地对中青年的感染力仍需提升,周边文化产业开发力度欠佳,文化传播与输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衔接存在断层,文旅及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尽早提升文化产业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密市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 3.1 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 新密市从黄帝文化、诗经文化、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和音乐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理清传统文化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打造新的产业模式,展开新产业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黄帝文化为例,新密市黄帝宫风景区是黄帝的出生地,也是黄帝从小生活过的地方,保留着黄帝生活的遗迹,是研究黄帝文化重要的实地资料。 首先,建设黄帝文化博物馆,展示与黄帝时期的生活、生产、名人事迹等相关文献资料及图像资料,吸引游客了解黄帝文化并学习历史知识,并开发配套的黄帝文化文创产品,让人们通过文创产品谈古论今,经典的历史文化为当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丰富的参考价值,并能切身感受先人们的生活智慧。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带动更多喜爱黄帝文化的从业者,更是黄帝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其次,开发研学项目,如中小学教育研学、黄帝文化专家学者研学等,开发教育、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会议、研讨、节日庆典等学术活动及娱乐活动,吸引更多人学习和研究黄帝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再次,鼓励更多黄帝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撰写黄帝文化专业书籍、拍摄其影音视频作为黄帝文化传播的媒介,推广黄帝文化。以黄帝文化带动多个产业发展,从而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 |